主要源自:姓氏来源 1、以吴国号为姓,出自姬姓,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。 2、上古时已有吴姓。 (1)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,因“虞”与“吴”音相近,故舜后有吴姓。 (2)颛顼帝时有吴权,其后亦有吴氏。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,其后有吴姓。 3、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。 4、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,其后为吴氏。 5、少数....
更多基本解释:镒 (鎰)
yì
古代重量单位,合二十两(一说二十四两)。
笔画数:15;
部首:钅;
笔顺编号:311154313425221
结发未识事,所交尽豪雄。
却秦不受赏,击晋宁为功。
托身白刃里,杀人红尘中。
当朝揖高义,举世称英雄。
小节岂足言,退耕舂陵东。
归来无产业,生事如转蓬。
一朝乌裘敝,百镒黄金空。
弹剑徒激昂,出门悲路穷。
吾兄青云士,然诺闻诸公。
所以陈片言,片言贵情通。
棣华倘不接,甘与秋草同。
怒发冲冠,凭栏处、潇潇雨歇。
抬望眼、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
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
莫等闲、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
靖康耻,犹未雪。
臣子恨,何时灭。
驾长车,踏破贺兰山缺。
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
待从头、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。
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
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
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
吴镒(1140年-1197年),字仲权,号敬斋,抚州崇仁人。吴曾从弟。登宋孝宗隆兴元年(1163年)进士。乾道中,为郴州教授。淳熙间,知宜章、郴县。淳熙十六年(1189年),召为秘书省正字。绍熙三年(1192年),知郴州。绍熙四年(1193年),除湖南提举,改浙东。庆元二年(1196年),为湖南转运判官。庆元三年(1197年),徙广西,未及莅任即放罢,同年冬,病卒于家,终年五十八。著有《敬斋集》,或名《云岩集》,今均佚 [1-2] 。
吴镒(1393年-1465年),字应衡,南直隶庐州府合肥县(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六家畈镇)人 [1] 。宣德二年(1427年)丁未科进士 [9] 。宣德八年(1433年),授四川道监察御史 [4] ,后改河南道监察御史 [5] 。正统十一年(1446年),因事谪河南怀庆府河内县知县 [6] 。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升南阳府知府 [7] 。天顺元年(1457年),遭罢归。家居八年以终 [8] 。
读音
“吴镒”的读音为:Wú Yì,音调为:阳平,去声
多音字
名字中无多音字
与“吴镒”字音相似的名字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
(晚苦) 祸福参半,先天智能,中年发达,晚景困苦。
凶数运(表示逆境、沉浮、薄弱、病难、困难、多灾等)
晚景凄凉,功德渐败。
诗曰:晚境凄伧相侵生,中年渐渐发达来,晚年困苦逢秋冷,难免守居得安然。
晚境凄凉的功德光荣数。(凶)
基业:将星、学士、技艺、破厄、劫财、突破。
家庭:亲缘少,兄弟疏,宜多联络。
健康:宜防呼吸病,负伤、遭难,先天五行为水土者,可望健全。
含义:福祸虽有参半,凶相较多一些,天生智能齐备,是以中年以前成功发达,乃至中年后,渐自衰退,陷于困苦、大悲惨的暗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