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源自:姓氏来源 1、源于嬴姓,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,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,属于以官职名为氏。 2、源于他族改姓,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。 3、出自他姓 4、源于虎图腾说 5、源于老姓说
更多基本解释:珙 gǒng
〔珙桐〕落叶乔木,茎高二十米左右,亦称“空桐树”。
古代玉器,大璧。
笔画数:10;
部首:王;
笔顺编号:1121122134
怒发冲冠,凭栏处、潇潇雨歇。
抬望眼、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
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
莫等闲、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
靖康耻,犹未雪。
臣子恨,何时灭。
驾长车,踏破贺兰山缺。
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
待从头、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。
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
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
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
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
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
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
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
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。
李珙(?-763年),原名李澄,唐朝宗室,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六子,母为陈才人。 开元二十三年(735年),封为丰王。安禄山叛乱后,授武威郡都督,仍领河西、陇右、安西、北庭等路节度、支度、采访使。广德元年(763年),吐蕃攻陷长安时,被将军王怀忠劫持,因出言不逊、有自立嫌疑而被赐死。
李珙 [1] ,山东甲姓,代修婚姻。至珙,不好读书,唯以弓马为务。长六尺余,气貌魁岸。
李珙(1085年~1126年),字温之。出生于永福县毛垌里古河乡陂角村,即今永福县堡里乡甲浪屯东。从小聪明好学,发愤上进。县试和乡试都得到了功名,但是三次参加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。他是一个崇尚气节的人,一时科名遭受挫折,并不能轻易打倒他。正值北宋末年,奸臣当道,内忧外患,不少有识之士都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,竞相为国献计献策。于是,李珙毅然决定弃文习武。宋徽宗大观元年(1107年),他去参加武举考试,终于状元及第。 大观年间(1107~1110年),广西宜州一带少数民族暴动,他奉命前往镇压,因功得以“补右职”。后来,又进策南丹州,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纷纷纳款归附,李珙因此晋升为武功大夫,也叫皇城使。虽然没有具体的职掌,但这是一个迂转的官阶,是朝廷随时可以委以重任的待命官。果然,到了宣和初年,刘花三率众在福建、江西和广东边区一带发动农民起义,声势浩大。朝廷慌了手脚,先是派遣淮西提点刑狱俞向带兵前往福建路(治福州,大约相当于今福建全省)进行镇压,但收效甚微。
李珙,光控精技区域材料总监。
李珙(1588年—1628年),号百忍,朝鲜王朝第14代君主宣祖李昖第八子,母为静嫔闵氏,封仁城君。仁祖时两度卷入谋逆案,终被赐死。死后九年获得平反。谥号“孝愍”。 [1]
读音
“李珙”的读音为:Lǐ Gǒng,音调为:上声,上声
多音字
名字中无多音字
与“李珙”字音相似的名字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
(退守) 退守保吉,发迹甚迟,虽有吉象,无谋难成。
次吉祥运(表示多少有些障碍,但能获得吉运)
守则平安,进则失败。
诗曰:守则可安无忧事,龌龊失意害自私,妄进大败因所谓,总是宜静不宜动。
守者可安,发迹甚迟数。(半吉)
基业:将星、学士、时禄、破厄、灾动、文昌。
家庭:可望圆满。
健康:安康,三才不善者有病患。
含义:虽有自然之吉相,无奈策划未成,若要做大事,便招失败痛苦,退过可保吉祥,进取必陷失意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