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源自:姓氏起源 郑姓出自姬姓,发祥地为郑国,是黄帝的后裔。
更多基本解释:洛 luò
〔洛河〕水名,在中国陕西省。
〔洛水〕水名,源于中国陕西省洛南县,东流经河南省入黄河。古作“
雒”。
笔画数:9;
部首:氵;
笔顺编号:441354251
瞻彼洛矣,维水泱泱。
君子至止,福禄如茨。
韎韐有奭,以作六师。
瞻彼洛矣,维水泱泱。
君子至止,鞸琫有珌。
君子万年,保其家室。
瞻彼洛矣,维水泱泱。
君子至止,福禄既同。
君子万年,保其家邦。
皇皇三十载,书剑两无成。
山水寻吴越,风尘厌洛京。
扁舟泛湖海,长揖谢公卿。
且乐杯中物,谁论世上名。
采菱歌怨木兰舟,送客魂销百尺楼。
还似洛妃乘雾去,碧天无际水空流。
郑洛(1530年-1600年),字禹秀,号范溪。保定府安肃县遂城(今河北省徐水县遂城镇)人。明朝中后期名臣。 郑洛为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(1556年)进士,除授登州推官。后入朝为御史,劾罢首辅严嵩党羽鄢懋卿等。万历七年(1579年),以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大及山西军务,累加太子太保,入朝为兵部尚书。万历十四年(1586年),改戎政尚书。万历十八年(1590年),加兼右都御史,经略陕西、延、宁、甘肃及宣、大、山西边务,处置洮河之变。他以分化政策围剿青海叛军,平“海寇之患”。累加至少保兼太子太保、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。遭言官诬劾,遂谢病归乡。 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,郑洛逝世,年七十一。获赠太保,谥号“襄敏”。
读音
“郑洛”的读音为:Zhèng Luò,音调为:去声,去声
多音字
名字中无多音字
与“郑洛”字音相似的名字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
(无勇) 盛衰交加,徒有高志,天王福祉,终世平安。
次吉祥运(表示多少有些障碍,但能获得吉运)
心比天高、命比纸薄,无大业可成,但大都可平安度日。
诗曰:志高力微乏实行,妄谋无计事难成,晚年平安静逸祥,享得天赋增吉祥。
志高力微的努力奋斗数。(半吉)
基业:技艺、文昌、艺术、时禄、厄星、红艳。
家庭:六亲无缘,夫妻旗鼓相当,难为儿女。
健康:良好,须防阴病和眼疾。
含义:盛衰交加之象,无实行贯彻之勇,徒有高志而无成事之能,然而天生福气,大都终世平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