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源自:姓氏来源 1、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,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。 2、源于春秋时期,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。 3、出自妫姓,是帝舜的后代。 4、出自复姓侯氏。 5、出自芈姓,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。 6、出自田氏。 7、出自子姓,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。 8、出自他族改姓。
更多基本解释:镗 (鏜)
tāng
同“嘡”。
笔画数:16;
部首:钅;
笔顺编号:3111524345251121
击鼓其镗,踊跃用兵。
土国城漕,我独南行。
从孙子仲,平陈与宋。
不我以归,忧心有忡。
爰居爰处?爰丧其马?于以求之?于林之下。
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。
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
于嗟阔兮,不我活兮。
于嗟洵兮,不我信兮。
怒发冲冠,凭栏处、潇潇雨歇。
抬望眼、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
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
莫等闲、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
靖康耻,犹未雪。
臣子恨,何时灭。
驾长车,踏破贺兰山缺。
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
待从头、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。
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
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
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
孙镗(1522~1554),莒州大铁牛庙村人(今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坪上镇),年轻时善骑射,“为人负气不羁”,“有四方志”。 后到莒州做吏员,因在选拔官吏时未能升迁,按惯例得一“省祭”称号回乡。明嘉靖三十二年(1553)到苏杭一带经商。适值倭寇掠犯苏、松地区,官军屡战屡败。松江知府张贴告示,招募义兵,抗御倭寇。孙镗谒见郡守,力陈投军平倭忠心报国之志,当即献出经商的钱财,以助军饷。郡守为他的爱国热情所感动,答应他的请求,将他荐给松江府参政翁大立。翁命孙镗比试刀马武功。镗所用双刀,常人不能举起,而他却运刀如鸟翼搏空,骑马射箭更是“超绝异伦”。翁喜出望外,连喊“壮士”,并亲自为孙镗斟酒,勉励他拼力平倭。不久,苏松兵备副使任环率军平倭,寡不敌众,部下向府中告急,镗奉命救援,杀退倭寇,救出任环。此一战使孙镗名闻吴中。后孙镗派人回到故里,将家中的钱财拿出来资助军饷,并招募乡中豪杰从军平倭,壮大了抗倭力量。一时倭不敢犯,民得安居乐业。
孙镗(1392年—1471年2月4日 [1] ),字振远,东胜州(今内蒙古托克托县)人,明朝中期将领、勋臣。 永乐二十年(1422年),袭济阳卫指挥同知。正统十四年(公元1449年),参与镇压叶宗留、邓茂七起义,升任督府佥事。同年十月于北京保卫战中大战也先于西直门。景泰元年(公元1450年),被杨洪弹劾,下狱,同年被释。景泰三年(公元1452年)冬,孙镗充任副总兵,协助郭登镇守大同。天顺元年(公元1457年),参与夺门之变,封怀宁伯。天顺五年(1461年),孙镗率军平定石曹之乱,封怀宁侯。成化七年(1471年),孙镗去世,赠涞国公,谥武敏。
读音
“孙镗”的读音为:Sūn Tāng,音调为:阴平,阴平
多音字
镗
与“孙镗”字音相似的名字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
(非命) 骨肉分离,孤独悲愁,难得心安,做事不成。
凶数运(表示逆境、沉浮、薄弱、病难、困难、多灾等)
骨肉分离,一生多忧。
诗曰:骨肉分离难平安,浮沈破坏病又难,非业因苦无可靠,生涯孤独多悲哀。
骨肉分离,孤独悲恨数。(凶)
基业:将星,学士,技艺,厄,破财,劫煞。
家庭:一称多忧,妻子欠破。
健康:水厄,利罚,病患,外伤,三才善者可平安。
含义:此数为破坏,灭懑,沉滞的凶象,有意外灾祸袭来,或骨肉离散,或病患非命临身,人生逡得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