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姓得姓很早,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,后又有春秋时郑国、楚国公族加入俞姓。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,尤以安徽、浙江、江苏等省多此姓,上述三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。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,人口较多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。
姓氏来源
1、出自黄帝臣跗之后,以物事为氏。据《通志·氏族略》和《史记》等所载,黄帝时有名医跗,其医术高超,精于脉经,古“俞”字与“腧”字相通,又腧为“脉之所注”,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,故称俞跗,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,即以物事为姓,称为俞氏。2、出自春秋时郑国、楚国公族有俞氏。据《路史》所,春秋时郑国公族、楚国公族有此姓。
3、出自他族改姓:
①清满洲人姓,出沈阳、辽阳、章罗等地,又清满洲八旗姓尼玛哈后有改俞姓者。
②今彝、土家、回、朝鲜等民族均有俞姓。
俞姓郡望堂号【堂号】
俞姓堂号为“流水堂”、“江陵堂”、“高山堂”、“春在堂”、“正气堂”等。
【郡望】
1、河东郡:秦置河东郡,治所在安邑(今山西省夏县西北),辖晋西南地区。东晋移治蒲坂(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,按即刘裕灭后秦时)。
2、河内郡: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,以南、以西为河外,这是晋国人的观点。楚汉之际置河内郡,辖今豫北的西部,治所在怀县(今河南省武陟西南)。
3、河间郡:汉有河间郡(或河间国),治乐城(今河北献县东南)。
4、江陵郡:汉代设置江陵县,为南郡治所。南朝齐改置江陵郡,辖境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。
【历史名人】
俞跗:据《史记》的“扁鹊传”中,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,相传,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,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。
俞桂:仁和(今浙江省杭州)人,宋代官吏、诗人。进士及第,曾守海滨,政事之余,不废吟咏。有《渔溪诗稿》。
俞琰:吴郡(今江苏省苏州)人,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。以词赋闻名,于易尤精,撰有《周易集说》、《易图纂要》等。
俞纲:浙江嘉善人,明代大臣。景帝时以兵部右侍郎入阁参予机务,后加太子太保。英宗复辟,调南京礼部侍郎。
俞山:浙江省秀水人,字积之,号梅庄,明代大臣。工诗,善大篆,亦精墨梅。有《梅庄集》。
俞樾:浙江省德清人,明代著名学者。为一代宗师,声名远极日本。
俞文俊:唐代江陵(今湖北省潜江县西)人,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被流放到岭南,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。故今天在两广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后代。
俞献可:歙(今安徽省歙县)人,宋代官吏。
俞庭椿:抚州临川(今属江西省)人,宋代官吏、学者。师事陆九渊,博通经术。有《周礼复古篇》、《北辕录》。
俞德邻:温州永嘉(今属浙江省省)人,宋代学者。有《佩韦斋辑闻》、《佩韦斋文集》。
俞通海、俞通源:庐州府巢县(今属安徽省)人,明初将领。兄俞通海长于水战,战死平江。通源嗣兄官为中书省平章政事,转战南北二十二年,卒于任上。
俞寓程:南楚俞氏、东粤俞氏的始祖(第一派)。
俞安期:苏州府吴江(今属江苏省)人,明代诗人,字公临,后改字慕长。
俞大猷:福建晋江人,字志辅,号虚江,明代抗倭名将,他博读兵法,有将才,历官总兵。并曾屡率水军打败倭寇,被称为“俞家军”。
俞宗礼:清代画家。字人仪,号凡在,上海人,侨居吴郡。
俞作豫:广西省北流人,中共早期高级将领。曾参加北伐,大革命失败后,加入共产党。19309月在广州牺牲,年仅30岁。
俞大纲:190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,一生在大学和研究所教授中国传统戏曲和诗词等古典艺术课程,并且透过研究出版,为台湾在相关学术领域提出贡献。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