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源自:姓氏起源 郑姓出自姬姓,发祥地为郑国,是黄帝的后裔。
更多基本解释:畋 tián
打猎。
古同“佃”,耕种。
笔画数:9;
部首:田;
笔顺编号:251213134
垂竿朝与暮,披蓑卧横楫。
不问清平时,自乐沧波业。
长畏不得闲,几度避游畋。
当笑钓台上,逃名名却传。
怒发冲冠,凭栏处、潇潇雨歇。
抬望眼、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
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
莫等闲、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
靖康耻,犹未雪。
臣子恨,何时灭。
驾长车,踏破贺兰山缺。
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
待从头、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。
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
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
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
郑畋(tián)(825年-887年),字台文,荥阳人,唐朝宰相、诗人,桂管观察使郑亚之子。 出身于荥阳郑氏。进士及第,在藩镇幕府为官。咸通五年(864年)入朝,累官至户部侍郎、翰林学士承旨。后贬梧州刺史。唐僖宗即位,被召回朝,任兵部侍郎。乾符四年(877年),任门下侍郎、同平章事、集贤殿大学士。乾符六年(879年),罢相,贬为太子宾客。广明元年(880年),出为凤翔陇右节度使。长安失陷后,并传檄四方,号召藩镇合讨黄巢。中和元年(881年),被部将李昌言逐离凤翔。中和二年(882年),亦至成都,进位司空,兼门下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中和三年(883年),被排挤出朝,改任检校司徒、太子太保。光启三年(887年),在陇州病逝。赠太尉、太傅,谥号“文昭”。
读音
“郑畋”的读音为:Zhèng Tián,音调为:去声,阳平
多音字
名字中无多音字
与“郑畋”字音相似的名字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
(善恶) 善善得恶,恶恶得善,吉到极限,反生凶险。
次吉祥运(表示多少有些障碍,但能获得吉运)
外美内苦,和顺不实数。
诗曰:外美内苦暗伤悲,一面极盛一面衰,吉凶参半难以定,克服难关会佳期。
外美内恶的和顺不实数。(半吉)
基业:非官,技艺,文昌,学者,灾祸
家庭:亲眷忌,父母老病,尽心忠孝可天大过
健康:三才善者可健全,余则不过安康。
含义:五数为最吉数,五上添五乃是最吉重叠,反而生凶相了,故表面颇为隆盛,而内里则是灾祸叠生,凡事不能安心,危难别离,病难等无所不至因而是吉凶相办的运格,志弱者绝无立身之地,善能震雄威,坚心为业志,打破万难也可